上海市松江区红十字会简介
松江区红十字会成立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会址设在超果寺(现在松江一中附近)。在抗战、解放战争的战火纷飞年代中,红十字会在收容伤兵、疏散难民,在各个历史时期起到了积极作用。
建国后,红十字会在松江地区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各项防病工作。于1957年按江苏省卫生厅通知,恢复开展红十字会活动,大力开展宣传红十字会的章程与宗旨,组织中小学生与街道红十字卫生员在除害灭病、卫生宣传中取得不少成绩,于1958年11月24日划归上海市红十字会领导。继续大力开展红十字会,在城区、泗泾镇成立红十字卫生站18个,培训卫生员300多人,总共发展红十字会员1500多人,在文革期间,红十字会工作无法进行,停止办公。
直至1984年12月12日,在党政领导重视下,又恢复了红十字会组织,积极发动广大会员,发扬红十字会员职责,以助人为乐为美德,发挥老年医务人员以敬老助残为己任,并组织开业医务人员上街“为您服务”、医治疾病及组织防病知识讲座。在恢复办会短短半年时间内,已建立红十字卫生站66个,发展红十字会会员2360多人,另有青少年会员200多人,均以助人为乐、争做好事,发挥红十字会员文明风尚,深受广大群众好评,为进一步开展红十字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松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松江红十字工作的发展、队伍的壮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积极参与自然灾害救助、履行人道主义救助职责、替政府分忧、为灾民解难,作用与职能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上海市红十字会条例》颁布实施后,为红十字会行使权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到目前为止,本区17个街镇成立红十字服务总站实现全覆盖,建设总会城市社区博爱家园示范点1个,建有市级红十字博爱家园5个、街镇红十字服务总站16个、社区(园区)红十字服务站354个;创新推进红十字工作纳入居(村)“一门式”窗口服务,积极开展星级红十字服务站创评,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人道服务。截至2022年底,全区共有17个街镇及3个行业系统(教育、文旅、经开区)基层红十字会,2所冠名红十字医疗机构,46个团体会员单位和5.7万余名红十字会会员。
拥有区级红十字志愿服务队 10支,区级志愿服务基地3处,服务领域涉及关爱困难失智(失能)老人、帮扶困境儿童、传授应急救护知识技能、举办医疗义诊、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人体器官)捐献、无偿献血知识普及宣传等服务,形成了“守护生命健康·‘救’要你我他”、“心灵之约·乐享生活”、“星星的孩子·点亮无限可能”关爱特殊儿童、“爱暖夕阳红·为老服务”等一批具有红十字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星星的孩子·点亮无限可能”关爱特殊儿童志愿服务等多个项目荣获上海市红十字“博爱申城”志愿服务优秀项目。2022年服务总时长7.61万小时。
红十字事业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松江区红十字会一定会在区委、区府的领导下,在市红十字会的指导下,继续发扬光大红十字精神,积极履行救助职责,作好政府的助手,为建设宜居乐业的现代化新松江作出应有的贡献。
备灾救灾
松江区红十字会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备灾救灾工作,尤其是在1998年的特大洪灾、2003年“非典”、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啸、2008年初南方的冰雪灾害和 “5•12汶川地震”、2009年的“莫拉克”台风、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1年云南盈江和日本地震等重大灾害救援工作中、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松江区红十字会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先后为云南盈江、日本本州、四川雅安、云南鲁甸、尼泊尔、西藏日喀则、河南等受灾地区援助救灾款288万余元。尤其是2022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区红十字工作者、志愿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勇担重任、甘于奉献,奔波配送防疫物资,参与社区疫情防控,支援慰问一线人员,助力复工复学复市。2022年,累计接受抗疫捐赠款物总价值627万元,采购分发防疫物资478万余元,为全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道救助
松江区红十字会以改善最易受损群体境况为己任,积极开展各项人道救助工作,建立了红十字人道救助基金。松江区红十字会发挥红十字会在精准脱贫中的独特作用,积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援建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卫生院基础条件改善项目;面向困难群众持续开展博爱送暖、扶贫帮困、助医助学等人道救助项目,持续探索以项目化筹资方式进行公开募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红十字千万人帮万家”“守护尊严”“生的希望”“心有所依”“夕阳留辉”等多个定向捐赠项目,2022年,区红十字会投入救助款物价值321万余元,惠及困难群众9.25万人次。使用本区福利彩票公益金,平均每年向40余名遗体捐献登记困难老人提供价值近40余万元的家政服务。2022学年为本区774名低保、困境儿童减免少儿住院互助基金参保费用103040元。
救护培训
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培训是提高群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多年来,松江区红十字会一直将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培训作为主要的传统业务,在学校、社区、消防、旅游、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中积极推进现场初级急救和防灾避险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普及。
推动应急救护培训“六进”(进学校、进机关、进楼宇、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活动,现有注册救护培训师资62人,救护培训基地(站点)2个,2022年,完成救护员培训1350人,普及培训2576人次,老年介护培训32人次。推出线上理论学习+线下实操培训模式、公众号急救公益课程线上报名、急救视频课程录播等举措,多渠道满足市民学习应急救护知识的需求。在重要节庆日期间,积极组织基层红会开展应急救护志愿服务及宣传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大力推进志愿者参与现场救护,服务进博会、半程马拉松等大型赛事医疗保障,积极推广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急救设备,先后为公园、商圈等人员密集场所安装AED37台,助力平安松江、健康松江建设。
红十字运动知识传播
松江区红十字会多年来坚持对红十字工作人员、红十字会会员、志愿者等进行红十字会法和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宣传。先后已有10多万人次接受了培训和传播。通过松江区红十字会网站升级改版,建立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开设抖音号等举措,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媒体传播红十字人道文化,普及应急避险知识,褒扬先进人物事迹,讲好红十字故事,引领社会公众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人道公益事业。
造血干细胞、遗体捐献
松江区红十字会从2005年起长期坚持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招募工作,2004年,区首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捐献成功。2022年招募造干捐献入库志愿者401名,实现捐献1例。累计至今招募入库11456人,实现捐献 38人。
1995年6月,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红十字会条例》,将“开展志愿捐献遗体工作”列入上海市红十字会工作职责。2001年3月1日,全国第一部遗体捐献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正式施行,明确规定,2003年起,上海市红十字会将每年的3月1日定为上海市遗体捐献纪念日。2022年办理遗体(角膜)捐献登记105人,实现捐献19人。累计至今登记1356人,实现捐献 227人。器官捐献方面:2022年器官捐献登记1675人,实现捐献5例。累计至今登记8013人,实现捐献29人。
上海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
上海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以下简称“少儿住院互助基金”)是由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市卫生局)于1996年联合创建的公益性、非营利的医疗保障互助基金。互助基金遵循互助共济的原则,实行全市少年儿童住院和大病门诊医疗费用的统筹、风险共担。该项保障制度是对本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小学生和婴幼儿人群)的重要补充。二十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和家长们的支持下,少儿住院互助基金已成为本市中小学生和婴幼儿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每年全区约有18万中小学生、婴幼儿参加该互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