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热血、情暖一方
发布日期:2009-08-13
浏览次数(
)
有这样一种人,默默无闻,却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力量;有这样一种力量,于无形之中,却让我们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陈莉,松江区乐都医院一名普通的非在编职工,一个六岁宝宝的妈妈,用内心大海一般的爱深深地震撼了身边的人。
陈莉毕业于上海南市卫校社区医学专业。在校期间,她品学兼优,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出海报,搞宣传,深受同学老师的好评。 学校毕业后,陈莉进入松江区张泽卫生院,成了预防保健科的一名社区医生。2003年3月由于工作原因调进松江区乐都医院预防保健科,负责传染病宣传、预防和传报等工作。传染病预防和传报一直是社会所关注和重视的,事关千千万万老百姓健康和幸福,因此做好传染病的传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她在工作中,时刻牢记自己身负的重大使命,兢兢业业、积极主动、尽心尽责,做到无漏报、迟报、瞒报、错报。“非典”期间,她24小时待命,不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努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名普通预防医学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时,她刚新婚燕尔,原本应该和爱人共渡蜜月,然而,为了坚守岗位,她选择了放弃休假,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为战胜“SARS”出了一份自己应尽的力量。08年3月,因成立两年多的体检科业务扩展,需要增加人员,陈莉被调到体检科工作,面对
繁重的任务和巨大的压力,陈莉没有退缩,她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加紧学习业务知识,一边虚心地向老同志学习,短短几个月就熟悉了业务。我院的体检项目繁多,人手又紧,基本是一个岗位一个人,为了不影响工作,她经常是提早上班,推迟下班,连可贵的双休日都要加班,但她毫无怨言,她还常常忙完自己的工作后主动帮助同事。
作为一名团员青年,陈莉乐于公益活动,凡是团支部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她都积极参加,如无偿献血宣传员、应急献血志愿者、残疾人体检导医、迎世博志愿者等。2007年,陈莉通过医院团组织了解到中华骨髓库在招募志愿者,自己也清楚骨髓捐献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太大的伤害,但却由此可能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于是她毅然报了名,成为了中华骨髓库中的一员。在此之前陈莉也已经先后参加过二次无偿献血,用她那鲜红的血液挽救了别人的生命。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那天,陈莉正陪伴着六岁的儿子庆祝节日,突然接到市红十字会的通知说:她的骨髓已经与一位7岁的女孩配型成功,将参加造血干细胞临床移植手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听到这个意外的消息,瞬间一股伟大的母爱涌上了陈莉的心头,看着身边正在享受节日幸福的儿子,她脑海里立刻闪过一个强烈的念头,我一定要救这位小病人,而此时,陈莉的家人并不知情。她的爱人是一名普通员工,不是很了解造血干细胞临床移植是怎么一回事,开始很不理解;她的父母是乡村的普通农民,对献血还不是很接受,更别说要捐献骨髓这回事,何况母亲就她这么一个宝贝女儿,她是从心底里不舍得女儿去做这件事。陈莉便认真地搜集有关资料,在网上寻找类似事例的媒体报道,下载了有关“中华骨髓库”、“白血病”、“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等相关知识,让爱人和父母明白捐献骨髓就像献血一样,风险系数很低。同时,也让爱人及父母站在对方的角度作换位思考。看着自己6岁乖巧、可爱的儿子,想到对方家庭孩子孤立无助的眼神,她的爱人终于同意了陈莉的义举。父母渐渐也被陈莉的那股子韧劲所折服,终于在最后关头被感动了。陈莉就是这么一个正直、善良、极富爱心的医务工作者。她常常笑着跟同事说:“我非常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我的血液能救活一个孩子,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我一点也不害怕。”
她的无私奉献爱心,精力,在松江区来说,表现突出,令人感动,绝对可以堪称楷模的热心人士。而且自工作以来,经常进行各项捐款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汶川大地震那一次,工资不高的她还是捐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医学者的誓言,也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和道义所在。陈莉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她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身体力行的实践着救死扶伤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字眼,也充分展示了当代医务工作者的医德风采!